这几年新能源汽车乘着产业升级“东风”,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在世界前列,重塑中国产业生态与区域竞争格局。
那问题来了,下一个区域产业风口在哪?答案呼之欲出——城市空中交通。UAM生态横跨空域网络管理、数字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、新能源新材料等多领域、多产业、多学科的“跨界融合”生态产业。
下半年以来,各地都在争相竞逐城市空中交通领域,这条全新的赛道,到底如何能脱颖而出?
低空应用场景
低空应用场景
加速试错与探索
2024年,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加速构建与完善,以城市空中交通为例,低空装备、低空运营、低空设施、低空政策等不断稳步推进,已完成前期理论探索,下一步就是试错与完善。
城市空中交通是目前低空经济领域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,不夸张地说,若能在这条赛道上确立优势,基本上是低空经济时代的“大赢家”,而eVTOL正是这一方向的重要载体。
什么是eVTOL?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(eVTOL)是英文“Electric Vertical Take-off and Landing”的缩写,另外了解过小鹏的人应该会想到互联网人赋予的称呼“飞行汽车”。
那eVTOL与飞机有什么区别?这就要提到空域,目前低空经济指1000米以下空域,别看这1000米以下空域,开发好可是源源不断的小金矿,试想下400米到1000米的区域按照20米的高度划分,能隔出30层来空中航道,用于物流运输或交通,对比陆地的“2D”交通,运力呈几何倍翻番。
产业布局白日化
产业布局白日化
六大城市抢跑
2024年是低空经济元年,各地在低空经济方面的布局也早已白热化。日前,根据相关媒体报道,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六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,初步确定为合肥、杭州、深圳、苏州、成都、重庆。
这也预示着有人在低空产业竞争中,抢得未来先机!那其他地区如何“后发制人”,我们先看下低空产业布局。
赛迪顾问指出,中国低空产业资源主要聚集于大湾区、长三角、川渝地区,且仅广东一省聚集了全国20.6%的产业资源,相关产业链的培育也走在前列,这不难看出选这六个城市的背后逻辑。
其他地区也在加速布局,为低空产业储备弹药(企业),根据《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(2024)》,深圳、广州、北京、成都、长沙的低空经济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五。
当前,各地正在开启新一轮的低空经济企业争夺战,例如武汉对符合条件的企业,设置了上限分别为2000万和1000万的补贴资金,并在空间、设施、设备和人才引进上给予支持。据不完全统计,已有17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发展列入重点工作,26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。
空域开放权限
空域开放权限
才是卡脖子关键
在本次试点中,从政府到企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。低空经济作为一个仍处于蓝海状态的新产业,其竞争是长期性的,先飞与后发并不代表最后的胜利者,关键还是空域权限。
发展低空经济的一个关键,就是空域范围。也就是说低空飞行器要有足够的飞行空间,才是低空经济的关键基础,脱离空域的应用场景都是空谈。
eVTOL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300米。本次试点城市开放了 600米以下空域管理权,也就意味着在相关研发测试、商业化应用,均可获得更多操作空间与法理支持,这对先飞城市招商引资、消费应用场景打造,都将带来直接利好。
当然,其他城市能否“后发制人”,关键在于完善“规定”、布局“资格”、明确“场景”。
首先,政府应该率先带领管辖区内企业从行业标准、空域确权等方向突围,建立无形资产“护城河”,并逐步完善关联法规,为未来空域开放积蓄力量。
另外,低空经济和自动驾驶一样,涉及一系列的资质许可与行业标准。谁先获得相关资质或通过技术行标,谁就能在未来把握更多的主动权与先机。这个角度看,相关部门帮助或鼓励企业获取标准适航证等“入场资格”与推动团标、行标发展,是“后发”重要制衡手段。
最后,要充分梳理自身区域低空关联资源,认清自身能力,有所为有所不为,结合区域要素资源,明确发展低空经济切入点应用场景,以场景为抓手形成区域特色低空生态经济闭环。
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总体仍处于发展初期,相关低空飞行保障、行业标准与检验体亟待完善,工业标准与适航要求层面缺乏有效衔接机制。本次将600米以下空域管理权下放给试点城市,是对传统空域管理的一次大胆突破。低空经济产业竞争已经按下加速键,谁能成笑到最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