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人机给农田装上"千里眼" 西北农技团队开发出厘米级精度遥感系统 近段时间陕西关中农田试用的新设备挺有意思。
研究员们带着无人机飞来飞去,说是要给土地做体检。原来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团队刚搞出个新技术,让无人机拍的照片能精确到厘米级,这在以前需要卫星才能做到。 这个项目是副研究员李海巍带着团队做的,西安工业大学也参与了。他们开发的系统能让无人机按特殊路线飞行,类似拼图一样把区域分块扫描。以前无人机拍照片总有些死角,现在能完整覆盖农田每个角落。收集的数据能算出土壤湿度、肥力这些指标,准确率比过去提高了5个百分点。
传统农业检测全靠人工走田埂,上百亩地得花好几天。用这套系统后,一架无人机两小时就能完成相同工作量。农户拿着数据能精准知道哪块地该浇水施肥,省时又省钱。
研发团队说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光线变化。无人机飞行时太阳角度不同,拍出来的图片会发亮或发暗。他们想了个办法,给每个像素点都建立数据档案,记录不同光照下的表现。这样后期处理时能自动校准误差。
现在这套技术已经在杨凌示范区用了三个月。当地小麦地的灌溉量减少了15%,化肥使用量降了20%。农场主王建国说,以前靠经验总觉得地里缺水,现在看数据才知道浇多了反而伤苗。 除了种地还有其他用途。环保部门用它监测秦岭植被,能发现早期病虫害。气象局也在试验用这套系统跟踪沙尘暴路径。研究组透露,硬件成本已经降到三万以内,明年起会在全省推广。
技术核心是个叫"自适应扩散"的算法,能把小范围数据推算到大区域。举个例子,无人机在二十亩试验田拍完照,系统能自动计算出附近五百亩地的基本情况。误差范围控制在五厘米以内。
团队准备联合企业做批量生产。最近刚和三家农机公司签了协议,年底会推出首款商用机型。用户手机APP能直接看分析报告,不需要专业软件处理。 这次突破的关键是解决了大范围高精度的矛盾。过去要兼顾面积和清晰度很难,现在能同时满足。
据陕西农科院统计,采用新技术的示范片区亩产平均增加8%。 研究人员说后续还会优化电池续航和抗风能力,争取让设备能在六级风天气作业。目前已在内蒙草场做过测试,结果显示数据可靠性保持不变。
声明:以上信息来源于今日头条,仅做学习摘选。